大型国有公司集团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

作者:火狐手机版网址 来源:火狐体育登录入口 发布时间:2025-06-10 13:15:07

  大型国有公司集团多具有组织架构复杂、管理层级多、业务多元化的特点,内部审计任务繁重、责任重大。近年来,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,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一直在变化,大型国有公司集团改革审计管理体制,是贯彻中央审计体制改革、深化国企改革和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。因此,改革审计管理体制,打造集中统一、全方面覆盖、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管理体系极为重要。

  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审计管理体制,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,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,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。

  2018年7月,国务院发布《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、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建议》(国发〔2018〕23号),提出要正确地处理好授权经营和加强监督的关系,明确监管职责,增强监督的协同性、针对性和有效性,防止国有资产流失;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,建立内部常态化监督审计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,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管。

  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一直在变化,行业更迭日新月异,大型国有公司集团要想在时代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,就必须牢牢抓住改革与创新的主线,促进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。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,慢慢的受到管理层重视,其紧抓重点问题、关键领域和新兴业务,与集团发展同向发力,是助力集团改革转型、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
  某高速公路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,在审计管理体制上,集团推行分级管理,随着外部监管趋严,内部改革深化,该集团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。一是集团所属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时,对本单位具有较高的依赖性,导致所属单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缺乏基本保障。二是集团所属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各自相对独立,其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各不相同,由此导致集团内部审计质量在标准上难以统一。三是集团对所属单位审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与统一协调力度不足,存在因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,使得两级内部审计部门难以聚成合力。

  在领导体制方面,建立内部审计向集团党委负责的工作机制,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内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。同时,加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,集团公司在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,督导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,提升审计管理上的水准和风险防控能力。

  在组织架构方面,成立审计中心,与集团审计风控部合署办公,业务由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直接分管,人事、经费等均由集团总部统一管理。同时,完善内部审计制度、建立审计人才库,实现“管审分离、资源集约”,切实提升审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有效性。

  一是统一制订计划。通过“自下而上、自上而下、上下结合”的方式,明确审计中心和所属单位任务分工,形成年度审计计划。

  二是统一调配资源。人员管理方面,按照“集中管理骨干力量、多渠道吸纳专业技术人员”的原则,建立审计人才库,为高效开展内审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保障;以审代训,促进审计人员素质慢慢地加强、审计质量不断的提高。项目开展方面,积极探索内部审计与内控建设、风险管理、投资后评价工作的协同,推动项目融合实施。

  三是统一确定标准。编制各类审计标准化手册,包括《综合审计标准化手册》《工程审计标准化手册》《高速公路跟踪审计工作指南》《审计问题清单及管理建议》等。统一审计工作流程,设置审计通知、报告、取证、底稿等标准化模板,明确各业务板块审计任务清单。

  四是统一管控质量,完善质量控制体系。审前,注重项目调查,确定审计重点、审计方法。审中,注重现场管理,通过日调度、周总结,及时作出调整审计方案,推进审计工作。审后,量化评分考核,评价项目及中介机构;并定期复盘项目,以“回头看”促进“向前进”。

  一是创新成果载体,该集团通过“审计专报”等形式,加大问题分析力度;通过“审计专报”,在各单位共享审计察觉缺陷,举一反三,促进整改,加强管理。二是创新成果转化,梳理近年来审计察觉缺陷,形成管理建议,移交相关单位及部门,促进成果运用,提升管理上的水准。三是开展“巡察”联动,将内部审计与党委巡察相结合,同步开展,将巡察的“政治体检”与审计的“经济体检”优势互补。

  一是业务协同平台,通过上下联动,提升工作效能。二是信息共享平台,承担内审职能的审计风控部(审计中心)与该集团各部门共享信息,整合监督资源;将审计成果在集团总部和子公司之间共享,力量优势互补。三是人才教育培训平台,通过审计人才库,拓宽审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,努力打造人才教育培训和选拔任用平台。

  未来,企业应依据自己定位,探索建立与现代公司治理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系。一是将“内部审计、内部控制、内部巡察”深层次地融合,监督关口前移,构建“前期预防、中期监控、后期处置”三道防线;二是将内控体系建设与执行情况、内部巡察情况作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,同时,也将审计整改与巡察整改、风控建设相结合,使整改建议更具可执行性;三是将审计结果及线索在大监督管理体系、大数据中心共享,扩大审计覆盖面,将审计触角充分向一线延伸,拓展挖掘深度,落实敏捷审计。

  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,内部审计若与风控工作建立深层次地融合的协同机制,将更大限度发挥作用。一是实现全过程融合,审计中心制订以应对风险为导向的年度审计计划,剖析审计察觉缺陷,完善风险数据库,相互利用工作成果,协同增效;二是实现全领域融合,拓展风险管理审计,及时有效地发现薄弱环节,提出修改完善意见,提高内控有效性;三是实现全时段融合,密切跟踪各单位前十大风险和风险事件的防范化解情况,开展专项审计,将监督关口前移向事前预警、事中控制转变,实现内审价值最大化。

  在审计工作全流程管理中,大型国有企业应充分运用风险评估及数据分析工具,将评估和分析结果融入审计计划、审计资源配置、审计工作重点领域等。一是搭建数字化风控平台,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,设置资本保值增值率、净资产收益率等重要经营指标的合理阈值,推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质运作,实现实时监测、自动预警等在线监管功能,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方向。二是力争实现远程审计,建设审计信息系统,打造在线知识库,实现审计项目动态、集中管理,提高效率效果;同时打通其与风控、财务、业务管理平台的衔接,实现远程实时掌控各类信息,将集团内部审计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轨道,提升公司整体审计工作水平。